上海市信息通信行业协会
  Shanghai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卫星互联网争夺战激烈 “中国版星链”加速突围

发布时间:2025-09-12   访问量:132

原创 钱立富 邮电经济
 2025年09月11日 19:03 上海

地球表面的移动蜂窝网络覆盖率有多少?还有多少人没连入互联网?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实际上,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区域都是“信号盲区”,有网络覆盖的地方不足6%,全球仍有三分之一人口处于“失联”状态。

受限于地理环境复杂性和部署成本等因素,地面网络难以覆盖戈壁、荒漠、海洋、极地等区域,而且在自然灾害时容易遭到破坏。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太空,希望卫星除了用来发送报文、承载语音通信、传输电视信号之外,能够提供无处不在的数据上网服务。

于是,卫星互联网走进人们视野。

先行而至的是部署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高通量卫星,这类卫星出现于20年前,能为用户带来下行2Mbps的数据服务。而如今,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时代正在全面开启。为人们提供高速率宽带互联网服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斯克打造的星链计划。

我国当前正在快马加鞭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产业端和政策端协同发力。产业端,中国星网明显加快GW星座组网建设节奏,整体产业链正走向成熟。政策端,不久前《IT时报》独家报道,国内卫星互联网牌照将在年内发放,这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第一步。而在今年8月底,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等。

苍穹织网,天地一体!总体来看,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正进入密集组网和即将商业化运营的新阶段。

从电视传输到手机直连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叩开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大门。

卫星通信时代的开启,是在8年之后。1965年4月,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了世界首颗实用型商用通信卫星,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GEO轨道),承担北美与欧洲之间的跨洋通信服务任务,进行电话、电视传输。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多国都发射了卫星。美国到1976年底,已有120多个转发器在卫星上运行,每个可承载1500路电话或者1个电视频道,这加速了卫星电视的普及。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商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打造的第一代Inmarsat系统投入运营,为船舶提供全球移动通信服务,这甚至比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诞生还早了一年。之后,国际上又诞生了铱星、舒拉亚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我国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和商用起步较晚。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让举国陷入悲痛之中,当时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而中国没有自己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只能租用外国系统。这促使我国启动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立项与建设。2020年1月,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系统正式开始商用,从此依赖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成为历史。

不过在这一时期,和海事卫星、舒拉亚等一样,人们需要使用专用卫星移动终端,才能通过天通系统拨打卫星移动电话,门槛较高、受众面较窄。

2023年9月,一个全新时刻来临。中国电信全球首发“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在全球运营商中首次实现消费类手机直连卫星双向语音通话和短信收发。由此,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叩开卫星上网之门

20世纪80~90年代,互联网热潮开始掀起。在仰望苍穹的创新者眼里,卫星既然能提供电视传输、移动电话等服务,自然也能提供数据上网服务。

根据运行轨道的高度和特性不同,卫星通信系统通常可分为三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中地球轨道卫星(MEO)和低地球轨道卫星(LEO)。


GEO卫星运行高度为35786公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因为“站得高、看得远”,GEO卫星覆盖范围很广,只需部署三颗即可实现对全球的基本通信覆盖,但缺点是带宽窄、延迟高。

MEO卫星运行高度介于2000公里至35786公里之间,相较GEO系统,具有更低的通信延迟和较高的信号带宽。比如中国北斗、美国GPS、欧洲伽利略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都大量部署了MEO卫星。

LEO卫星运行高度通常在数百至2000公里之间,优势在于通信延迟极低,带宽更大,几乎可媲美光纤网络。但缺点是,单颗LEO卫星的覆盖范围较小,需要发射大量的卫星来组成星座,部署成本高、组网时间漫长。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仍是GEO卫星的“天下”。业界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技术升级提升GEO卫星的通信能力,从而提供卫星上网服务。

于是,高通量卫星出现了,借助更高的频段、更先进的卫星平台、大幅增加转发器数量,卫星的带宽得到大幅提升,相比之前增长了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2005年8月,泰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高通量卫星“Thaicom - 4”,卫星由美国公司制造。Thaicom - 4卫星的总带宽达到45Gbps,可为用户提供2Mbps下行速率,相当于ADSL宽带的速度。

我国第一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于2017年4月发射,采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总容量达到20Gbps。2020年7月,“亚太6D”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Ku频段高通量宽带卫星,总容量达到50Gbps。2023年初,我国又发射了“中星26”,这是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

目前,高通量卫星是我国提供卫星上网服务的主力。在最近两年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海)上,多家厂商展示了基于亚太6D、中星26卫星的卫星上网终端和产品资费套餐。

笔者曾在MWC上海展会现场体验和测试了卫星上网。如同背包大小的卫星上网设备对接亚太6D后,可将卫星信号转换为Wi-Fi信号,供现场用户上网。测速结果显示,下行速率5Mbps左右,上行速率2Mbps左右,无论是视频通话还是在线观看视频,都比较流畅。

但目前来看,卫星上网设备和卫星流量资费仍然较贵。一位厂商人士告诉笔者,卫星上网流量资费在每GB300元~500元左右。

速度媲美地面网络

相对而言,基于高通量的卫星上网服务仍只面向特定用户、特定场景,门槛较高,距离全民使用仍有一段距离,而且无法满足用户对于高速上网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业界意识到,只有LEO(低轨)卫星,才能提供媲美地面光纤网络的卫星上网服务。于是,LEO卫星系统正在成为推动“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抓手。

加之空间轨道和频率资源天然具有稀缺性,低轨(LEO)和中轨(MEO)卫星资源遵循“先申请、先占用”原则,也就是说,谁先报备、先部署,谁就拥有相应频谱与轨道的使用权。所以,各国在低轨卫星通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银河证券今年5月份发布的报告称,海外正式公布的低轨卫星星座规划项目共计14项,其中美国独占9项,另外俄罗斯、加拿大、印度、韩国及荷兰也都推出了本国的项目。其中,Starlink是当前唯一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的低轨星座项目。截至今年9月5日,SpaceX已累计发射9574颗卫星,其中在轨卫星数量大约8310颗。

那Starlink的网速表现如何呢?根据全球知名测速机构Ookla Speedtest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Starlink在美国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05Mbps,上行速率也达到15Mbps。对于偏远地区的用户来说,能用上百兆宽带,已是巨大的进步。

值得关注的是,Space X已经携手移动运营商T-Mobile在美正式推出手机直连卫星的服务,虽然当前只提供文本短信服务,但将来会提供卫星上网业务。

“中国版星链”提速

由于轨道资源和频率资源极其稀缺,Starlink批量发射卫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推动我国加快打造“中国版星链”,避免今后陷入“缺频少轨”的境地。

2018年3月,具有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垣信卫星”)成立。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简称“中国星网”)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落户雄安新区的第一家央企。

很显然,外界对于“国家队”中国星网有着更多的期待,不少券商认为它的诞生是中国卫星通信和应用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GW星座和垣信卫星打造的千帆星座都是万星级别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其中GW星座计划发射1.3万颗卫星,千帆星座整体规划部署1.5万颗卫星。

2024年下半年,两大星座迈出了大规模组网的步伐。今年7月份以来,GW星座更是进入卫星密集发射阶段,7月27日到8月26日短短一个月间,中国星网成功将5组卫星送入太空,发射间隔从此前的1-2个月大幅缩短至3~5天,累计发射卫星数量也从7月之前的34颗大幅提升至81颗。

美国媒体评论称:“这标志着中国在与SpaceX星链竞争的宏伟计划中又迈出关键一步。”

通信业内专家称,中国星网或计划于年内打造由100多颗卫星组成的新一代星座,优先满足外交等核心领域需求,确保紧急情况下可使用自主卫星互联网系统。

就在中国星网进入卫星密集发射阶段的同时,政策层面也传来利好消息。《IT时报》8月下旬独家报道,我国相关部门将会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三家电信运营商以及中国星网将获得牌照,垣信卫星极有可能也会获得。

就在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消息传出后两天,一重磅文件发布。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并表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这份文件的发布,吹响了我国卫星互联网,尤其是低轨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号角。

迈向“空天地一体”的未来

卫星互联网产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领域,其产业链包含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运营与服务以及地面设备制造等,涵盖了从航天器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闭环。

当前,不仅是卫星发射更加密集,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比如作为商业航天最基础的环节——发射场的工位数,正在快速增长。据东兴证券统计,截至今年7月,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工位在运营18个,在建7个,合计25个。除此之外,浙江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四川凉山西部商业航天港、广东阳江商业发射场等也处于预备发展阶段。

同时,嗅觉灵敏的资本正在快速进入商业航天,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等成为最热门的领域。

据睿兽分析统计,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商业航天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领域分别完成融资事件50起、32起和29起;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融资金额较高,分别为87亿元和67.1亿元。

在政策、资本等多重有利因素推动下,卫星互联网产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推动火箭可回收等多项关键技术不断走向成熟。今年6月,蓝箭航天打造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顺利完成。按照蓝箭航天的规划,朱雀三号要将重复使用次数提高至20次以上,将发射成本压缩至2万元/公斤。对比之下,SpaceX猎鹰9号成本约1.5万元/公斤,欧洲阿丽亚娜6号成本为10万元/公斤。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百家增至2025年的500余家,火箭、卫星制造等核心环节技术自主化率显著提高。

当然,相比Space X这些领先者,我国目前在星座建设效率、星间链路组网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但随着追赶的步伐越来越快,差距只会越来越小,最终将消失。
;